中國移動搶先推出4G業務以來,隨著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跟進,國內市場已經逐漸進入了“全民4G”時代。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8月我國的4G用戶數已經突破6.6億,占全網移動通信用戶數首次過半,中國也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4G大國”。
即便如此,4G用戶數迄今也只是過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加之4G制式在國內市場的商用時間尚較短,所以當三大運營商先后提出5G發展戰略時,業界內外不免有許多質疑的聲音——在4G尚未走向完全成熟的當前(例如VoLTE還未大面積普及、部分區域的4G尚未覆蓋或開放服務等),提5G發展戰略是否為時過早?從技術標準制定到完全商用需要時間打磨,暢談2020年全面商用是否操之過急?筆者認為,在當前市場和技術環境下提5G發展戰略正當其時,但仍應“膽大心細”。
5G戰略可以大膽超前
在過去,我國的移動通信制式向來只能是“拿來主義”,“交學費”在所難免;到了3G、4G時代,國內通信企業開始對內依托廣闊市場優勢、對外加強技術研發,在制式標準的專利集群中占比不斷提高。雖然目前通信技術制式不再是某國專利、而是走向國際大融合,但占據5G標準優勢、提升專利占比,對整個5G價值鏈上下游各企業的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大膽超前地提出5G的發展戰略,有以下好處。
首先是戰略標準“制高點”的影響力和市場價值日益彰顯。所謂“二流企業做產品、一流企業做標準”,通過掌控標準和專利來開拓或穩固市場、同時打壓競爭對手,已經成了當前國際市場上通用的“游戲規則”,連年來蘋果、谷歌、三星等企業之間沒完沒了的專利官司就是如此。國內企業從純購進國外產品、到購買國外專利自行仿制產品、再到當前自主研發參與標準和新產品開發,在全球化合作與競爭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面對新市場我們有機會、也有能力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其次是我國市場廣闊、潛力巨大,提前做好技術規劃目的是為后續市場開拓打下基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而且隨著國力不斷強盛、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通信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正在加速釋放,這是全球各國企業都覬覦已久的“大蛋糕”。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得5G制式被普遍看好,產業鏈各方也有了更足的信心和底氣投入新標準和產品的研發,再加上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信息化、數字化的重視程度水漲船高,有了“多重保險”的國內企業更有投入的動力。
最后是5G制式的推進需要產業鏈各方共同努力,運營商作為鏈接上下游的關鍵環節也應當提前部署、積極參與。雖然目前4G業務的正式運營時間較短,但給運營商帶來的沖擊卻是深刻而長遠的,語音、短彩等業務的無奈式微,流量業務的迅速崛起,OTT應用與服務提供商對運營商價值模式的沖擊等,都是在過去從未遇到的新問題。面對網絡技術演進、市場競爭多元化、價值模式被不斷沖擊和顛覆的當下及未來,做好5G的規劃、特別是做好面向5G市場的轉型和適配,這既是運營商的未雨綢繆、也是防患未然。
5G市場仍需踏實細心
雖然目前對5G的預測普遍樂觀,但現實中的困難和挑戰依然不少,除了技術上仍有不少問題有待克服(如時延與速率、網絡覆蓋規劃、頻譜資源使用等),運營商在市場上也需要以踏實和細心的態度來對待5G演進。
首先是5G環境下的價值模式究竟應何去何從,這是最關鍵的核心問題。雖然可以預見5G網絡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成本進一步降低,但從目前三大運營商在4G業務上的價值模式來看,4G制式帶來的技術紅利在“提速降費”和同質化惡性競爭的雙重作用下已經快速消耗,而OTT應用與服務的高歌猛進(例如微信用戶突破8億)更宣告著運營商價值鏈主導地位的旁落。因此,如果在5G市場上依然靠用戶數或通信業務量的提升來增加運營商的收入和利潤,恐怕未必能如愿。
其次是5G環境下應用與服務的同步發展,是5G繁榮的基礎。在4G面市之初,有人認為當時的3G已經完全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4G無甚必要;而隨后的4G市場發展卻證明,隨著4G的普及,各類應用與服務也會相應向前演進以更好地發揮4G網絡的優勢。5G演進也是如此,在應用、服務與網絡同步發展之間取得同步和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從通信業務領域向數字化服務領域轉型。
最后是應避免盲目“大躍進”。4G給運營商帶來的最大利好是無線數據鏈路業務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但流量資費單價的快速下滑、甚至不限流量卡的推出,實際上也導致了量收增長不匹配。此外,對IoT物聯網等業務也不宜過度樂觀,連接數的增加并不一定需要依賴5G網絡。因此,冷靜對待5G演進、積極穩健推動網絡升級,方是可持續之道。